时言平:“不落腰包的腐败”比贪腐更可怕

2013年08月14日10:51  重庆时报

  本报评论员 时言平

  住酒店要五星级,坐飞机要头等舱……新华社记者日前在北京、江苏、安徽等地调研发现,部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出现挥金如土现象,职务消费演变成“不落腰包的腐败”,不当职务消费像一个“黑洞”吞噬着国家财富,引起群众不满。

  职务消费,是政府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必要的成本。虽然是必要的成本,但有个逻辑必须清晰:这种成本占公共财政的比重越大,某种意义上而言,意味着公共投入的份额要被挤占而缩减。

  不少时候,面对以“三公消费”为典型的职务消费过度,民众都会发出这样的愿望:政府少一辆豪华公车,或许就能为孩子们多购一辆安全校车;官员们少吃一顿大餐,孩子们的营养午餐就会更丰盛……尽管,职务消费中省下来的钱未必会投入到对应的领域,但势必将变成公共福祉,而非一些权力群体分享的蛋糕。

  过度职务消费的“黑洞”到底有多深?耗费了多少公帑?没有知情权的公众无从知道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频频被曝光的个案,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和体味,已经让民众产生了深深的焦虑感和被剥夺感。

  面对已然演变成“不落腰包的腐败”的过度职务消费,让人有种深深的无力感。对于“落入腰包”的个体腐败,无论是内部监督还是群众反腐,反腐的利剑总还能指向明确的主体。但对于这种“不落入腰包”的腐败,还真是有些无计可施。毕竟,“中饱私囊”指向的是腰包,并不包括胃囊。但很显然,官员胃囊和屁股消耗的公共财政,怕是要比个体贪腐侵占的要多得多。从此意义上而言,这种“不落腰包的腐败”比“落入官员腰包的贪腐”更可怕。

  那么,如何才能抑制这种“不落入腰包的腐败”呢?在过往诸多个案的讨论中,怕是早已达成共识:那就是让政府财政在阳光下运行,接受全方位、立体化的监督。公开预算,民众可以判断哪些成本是需要支付的,哪些成本是没有必要支付的;决算审计公开,公众可以评判哪些职务消费花得应该,哪些不应该。甚至,有了信息公开,在实时的公共监督之下,即便是有违规挥霍的行为,也能得到及时纠偏,可以避免职务消费“黑洞”越陷越深。

  上半年,政府财政公开的公共吁求得到回应,4月18日,财政部、发改委、海关总署、商务部等多部委同时公布了2013年的“三公经费”预算。这无疑是值得欣慰,只不过,从暴露的挥霍群体来看,过度职务消费的重灾区还是在基层。正如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所反映的“有的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,有的经济发达的地市要100万元以上”。实际情况甚至是,这仅仅是职务消费的基本数额。

  为了避免职务消费“黑洞”扩大,中央部门已经走上了财政公开的道路。面对基层职务消费的无度挥霍,被交流和被剥夺感透支信心的民众,内心恐怕都有一个期盼:财政公开何时能够下基层?

看新浪新闻赢iPad mini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  • 新闻安徽蚌埠男子坐牢17年后被判无罪释放
  • 体育曝男篮将帅矛盾尖锐 总结会变成批斗会
  • 娱乐吴建豪宣布结婚将娶豪门女 否认奉子成婚
  • 财经传北京大户型现集中抛售:官员怕反腐
  • 科技运营商大建基站后遗症 电费每年数百亿
  • 博客兰和律师:梦鸽不会无凭无据贸然控告
  • 读书断送大清:与和珅有一拼的晚清第一贪
  • 教育女子两年辞职26次 任何事都是妈妈说了算